央行数字货币与支付账户的共存问题猜想
佘云峰移动支付网2019/12/17 19:05:58

近日,据媒体报道由人民银行牵头,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共同参与的央行法定数字货币(DCEP)试点项目有望在深圳、苏州等地落地。

根据之前的信息透露,关于DCEP有几个重要的特点:

1、替代MO,而不是M1、M2。

2、采用双层运营体系,不预设技术路线。

3、中心化管理模式,央行对社会公众负债以保证其法币地位。

4、双离线形式,以保证支付稳定性。

其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DCEP为替代M0而生,而实际上如今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现金的机会少之又少,普通年轻人甚至一个月也不用带现金在身上,究其原因是以支付宝、微信为代表的移动支付空前强大。那么,DCEP干着替代现金的事,实际上一定程度上是要和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来抢饭碗的,作为央行未来将要重点推行的项目,DCEP要如何与这些支付方式竞争和共存呢?笔者也来不负责任地猜想一番。

一、竞争

既然干的是替代现金的事,DCEP肯定是会对现有的线下小额移动支付环境产生影响,那么在猜想DCEP的市场推行之前,我们先重温一个概念“双层运营体系”(又称二元模式)。

双层运营体系具体指的是,上面一层是央行对商业银行,下面一层是商业银行或者商业机构对消费者。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向央行交付100%的准备金,然后央行给与商业银行等额的DCEP,接下来用户通过现金或者存款等向商业银行兑换DCEP。这也体现了央行对社会公众负债以保证DCEP的法偿性。

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双层运营的下面一层是商业银行或商业机构面向消费者。也就是说,在面向C端进行推广的运营主体方面,其中的想象空间是比较大的,而且据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在《科技金融前沿:Libra与数字货币展望》得到课程中提到,DCEP能够像纸钞一样实现“双离线支付”,但是不会对其预设技术路线。因此,除了银行之外,谁来推动目前也只能依靠猜测。

试想如果面对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的竞争,DCEP最有抵抗能力的方式是什么?

据移动支付网了解,目前支付宝的国内活跃用户数超过9亿,微信的活跃用户数则超过11亿。

而据工信部《2019年前三季度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截至9月底,三家基础电信运营商的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5.98亿户。而其中4G用户规模为12.64亿户,这些用户基本也和智能手机的用户数形成了重合。

因此,想要对抗10亿左右的移动支付方式,DCEP必须选择和基础用户数庞大的运营群体的来合作。因此,笔者认为,电信运营商和手机厂商将会是最合适的选择。

用户接受度和推广情况,需要经受市场的考验,但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样重要。银行以外,DCEP与运营商和手机厂商合作,可以通过SIM卡或者手机SE芯片的形式,将DCEP的数字钱包SDK内置其中,比如在华为手机的钱包应用中隔离出一个“数字货币”的功能区,用来进行DCEP的收付,赋予用户出厂即可能使用的优势。

今年11月,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到华为深圳总部调研,其间,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与华为公司签署了关于金融科技研究的合作备忘录。除了云服务和5G之外,华为的手机钱包服务将会是可能的场景,别忘了钱包服务目前已经是主流手机厂商的出厂标配。

而近日,又传闻数字货币的试点将在深圳落地,除了四大行之外,三大运营商均在其中。这些消息让猜想也增加了一些可信度。

二、共存

除了“正面硬刚”的竞争,实际上DCEP也可以与第三方移动支付方式实现共存。

央行在规定DCEP双层运营体系时,并没有限制下层商业机构的性质,这里的运营服务主体可以是银行,可以是电信运营商、手机厂商,当然也可以是银联、微信、支付宝。毕竟,巨头才是推广DCEP快速普及的最有效渠道。

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9年上半年《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数据发布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约110.4万亿元,同比增长为23.76%。支付宝、财付通两大巨头仍保持绝对垄断,Q2占据约93%市场份额,其它机构抢占不到7%的市场份额。

不过随着移动支付的逐渐普及,整个市场已经结束了自然高速增长期,步入一个稳定的增长期。另外,随着“断直连”的落实、备付金100%集中交存以及支付市场监管的趋严,未来二维码可能实现互联互通,巨头们在条码支付上的想象空间已经趋于贫乏,开始转向刷脸支付市场的争夺,并且尽量拉拢用户进行“本代本”的交易。

实际上,据日常使用习惯观察,很多人并不喜欢将钱放在微信或者支付宝的“余额”钱包当中,一方面余额没有收益,与其放在钱包不如放到用户体验一致的“余额宝”或者“零钱通”当中;另一方面,余额提现需要手续费,使用体验并不够好,很多时候都是日常红包转账的被迫存放。

基于以上,未来DCEP的推出有理由去和巨头合作,无论是像上文所述与手机厂商钱包类似的去隔离一个单独的“数字货币”余额功能区,还是彻底实现与“余额”功能的打通,都将能实现与第三方移动支付方式的共存。当然,这种情况发生的前提是巨头们愿意与DCEP进行合作,分享其流量资源。目前,线下“双离线”的交易形式或许会是一个可以弥补的潜在合作点。

不久前,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曾表示,“DCEP在研究期间以及在发行期间,都将采用赛马的方式,领跑者将拿下整个市场。谁更有效率,谁能更好地为公众服务,谁就能在未来生存下去。”

既然是采取“赛马模式”,赛场上都有哪些马将至关重要,巨头是否愿意加入赛场也关系巨大。毕竟加入了将非常有可能赢得DCEP这场比赛,但是不加入就会回到第一部分的问题,同样会面临另一场关于线下移动支付的赛事。

三、统一

由于DCEP属于法定数字货币,具有无限法偿性,要想将其普遍的推向市场,DCEP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具备相对“统一”的使用体验。

因此,无论DCEP的技术表现形式如何,是采用NFC还是二维码,是离线还是联网,是实名还是匿名,还是与任何其它运营方相结合,统一的使用体验和品牌度是前提。因此,在笔者看来,无论与其它机构的合作如何,DCEP一定要拥有一个独立的“数字钱包”来建立自身的品牌度。

一方面,用户可以通过下载统一的DCEP数字钱包来管理自己的数字货币和进行收付,绑定银行卡之后还能进行提取和存入的操作。

另一方面,不愿意下载额外APP的用户,则可以通过上述的合作方途径使用DCEP的功能,比如通过手机厂商钱包或者支付宝、微信的入口进入,进行数字货币的收付等等。这一方面上如果未来合作的运营方足够多的话,需要考虑不同App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

以上是个人对个人的消费模式,商户端则需要通过升级或者换代来实现对DCEP的支持,这一方面的支持场景和实现难度有多大目前尚不得而知。

总而言之只有统一使用体验,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DCEP的受理范围,发挥其作为法定数字货币的作用。毕竟和现金一样,按道理而言,个人和商家是不能拒绝接受DCEP的,但是支不支持和拒不拒绝则是两码事了。

结语

从目前的信息透露来看,DCEP的框架已经初具模型,但是具体的技术细节仍然并不清晰,很多问题需要等待DCEP的试点应用来慢慢揭晓。

另外,穆长春也曾表示过,DCEP的目的并不是跨境支付,只是为中国目前已经非常先进的电子支付系统提供更多冗余性。因此,对于DCEP我们需要理性和冷静的看待,拒绝无脑吹捧和借势炒作,毕竟经过近5年时间的研究,DCEP是一项工程浩大的金融体系创新,任何创新的落地都绝非易事。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