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该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洗钱风险?
2020/8/31 14:45:10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保险”等网络新型金融交易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在今年新冠疫情爆发的特殊年份,互联网保险公司的大量涌现、各类网络直播平台迅速爆红等情况都展现出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昂扬态势。

然而互联网支付因其独特的隐蔽性、敞开性、虚拟性等特征,极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洗钱,给当下的反洗钱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各类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非法集资、洗钱等案件严重危害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损坏了国家形象,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下面本文就从三个方面谈谈互联网背景下的反洗钱工作。

一、互联网背景下洗钱的特征和渠道

互联网金融洗钱具有隐蔽性、跨时间和空间、复杂性的特征,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难以被发现,这是由于互联网在满足金融交易的同时,对每个客户的身份信息掌控往往不足,导致对可疑情况无法准确识别并及时上报。虽然央行早已发布新规,将互联网金融行业全面纳入反洗钱监控,但由于网络洗钱环境极为复杂和隐蔽,存在发现难、追踪难等一系列的监管问题,因此给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常见的互联网洗钱渠道包含电子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P2P网络借贷平台、互联网保险、网络赌博等。

本文主要介绍以下三种互联网金融洗钱渠道:

(一)电子银行

电子银行是目前各家商业银行抢占客户市场主推的业务,也是传统银行业突破瓶颈和线下网点限制的创新金融模式。客户通过电子银行进行交易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转账速度快,业务办理方便,改变了传统银行柜台需要工作人员核实信息、进行身份联网核查等步骤,网上银行只需要知道用户名、密码及网银认证工具即可完成转账。

洗钱分子通过现金、网银转账、购物消费等方式将资金转入开设的各银行账户,在经过网上银行之间的转入转出交易清洗黑色收入,使违法所得披上合法的外衣。由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电子银行存在着开户人与实际使用人不一致的情况,导致发生洗钱之后客户身份识别困难,再加上洗钱分子利用一些虚假交易等过渡资金,使得反洗钱甄别工作难上加难。

(二)第三方支付平台

第三方支付平台就像是一个中介,以自己的资金和信用担保,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各个银行和企业对接。我们平常熟悉的淘宝、支付宝、财付通等都属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使得洗钱的渠道更加拓宽,洗钱方式也随之改变。

例如:网络直播是当下最火的一种营销模式,各大平台包括淘宝、抖音、虎牙、微博等纷纷掀起了直播带货潮流。这中间不乏有真实的购物交易,然而由于直播平台的监管还存在许多不足,安全问题不容小觑。

观众可以通过直播平台为喜爱的主播刷礼物打赏或者链接购物消费,直播平台打赏的资金交易量非常巨大,且多数以虚拟货币转换的方式,极易被不法分子用来操控洗钱。一方面,不法分子可以伪装成买卖双方进行虚假交易,以此来掩盖非法所得;另一方面,不法分子可以利用非法资金为平台注资,同时与多名主播合作,用虚拟资金打赏,再将钱洗白,其资金量巨大难以想象。

(三)P2P网络借贷平台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初衷是要成为连接借款人和贷款人的直接纽带,使得借贷双方直接完成自主交易。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平台掌握了资金的供给和需求,隔断了借款人与贷款人之间的直接联系和信息交互,极易被操控为洗钱工具。

P2P网贷平台洗钱分为主动洗钱和被动洗钱两种方式,前者是指平台借助自身的优势,利用高额回报等方式吸引用户注册,以高息分红等诱惑用户投资,谋取非法资金并自用,其实质就是空手套白狼。后者往往是投资人利用虚假的身份信息,同时注册多个用户账号,在平台上自编自导,发布投融资需求,然后再投标,这样使得非法所得看起来合法化。

二、互联网背景下反洗钱工作的难点和不足

商业银行实施反洗钱工作主要从内控建设、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客户身份识别、反洗钱宣传与培训等方面展开,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反洗钱工作的执行和监察增加了难度。首先是客户身份识别难:在传统的支付模式中,商业银行要求客户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并联网核查验证,而在网络环境中客户可能存在身份信息被盗用或者借给他人使用的情况,因此加大了客户身份信息识别的难度;再者是可疑交易甄别和资金监控难,互联网交易信息可以实现短时间内快速多笔资金转移,涉及资金量大,交易行为复杂,洗钱分子可以通过小额多笔、分散再集中的方式在多账户间划转,从而规避大额监控,这对反洗钱人员来说也是工作困难所在。

互联网背景下的反洗钱工作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对非柜台交易方式的监管不够以及现有反洗钱法律体系的不完善。目前的法律法规大多只能解决传统洗钱犯罪中的问题,而互联网背景下的洗钱已经由传统的以金融机构为中心逐步转向非金融机构,现有法律法规覆盖不全面、针对性不足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三、互联网背景下加强反洗钱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商业银行做好客户身份识别,严把开户准入关。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依然是反洗钱阵地的排头兵,各级金融机构都要在人行的领导下建立健全反洗钱制度,加强客户身份识别和尽职调查工作,将犯罪行为扼杀在摇篮里,具体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加强对客户的初次识别。

对于首次开卡的个人,临柜人员和大堂人员在受理业务时应首先核查身份证件的真实性、有效性,并与客户本人面部特征进行比对,不能完全依赖机器人脸识别,此外还可以增加多种方式进一步核实客户的身份以及询问开户用途等,真正做到“了解你的客户”。若发现客户有回答迟疑、躲闪、不配合、手机号使用非本人等情况,可初步判断为可疑对象,应再次加强对客户的进一步识别,以降低开户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隐患。

对公账户开户的风险则更大,商业银行在开立对公账户时要严格履行尽职调查的义务,对企业注册地和经营地都要上门核实,询问法人企业规模、经营状况以及开户意愿,并做好企业受益所有人的持续识别工作,对于异常情况应加强甄别,不能走形式走过场,给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一旦对公账户被不法分子利用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宣传和培训力度。

目前,各家商业银行都建立起了自身反洗钱监管内控制度,强化反洗钱内控制度建设不仅是外部监管机构要求,也是商业银行自身稳健经营的需要。然而在实际过程中每家银行的评级划分、执行要求、执行力度都不统一,且每家银行的信息都是相对独立的,这给外部检查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效果不甚理想。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传播速度快,各商业银行之间应建立反洗钱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发现、共享并规避风险。

反洗钱部门如各商业银行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加强互联网金融下的反洗钱宣传,通过微信公众号、相关宣传册、专题讲座等方式向广大群众普及目前存在的互联网金融洗钱渠道及相关案例,做好相关风险提示,从而在社会中营造良好的反洗钱氛围。同时金融从业人员应该进一步接受互联网金融下的反洗钱工作培训,充分认识其方式渠道、风险危害和处理方法,从而在工作中加强对反洗钱的重视。

(三)完善反洗钱法律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系。

针对上文所提到的目前反洗钱工作的不足之处,我国需要更完善明确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可能存在洗钱风险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建议央行、银保监会等外部监管机构要加强对各类互联网第三方平台、P2P网贷平台、娱乐直播平台的资金流动监管,净化互联网金融环境,并且各类非金融机构也要有自身的反洗钱自律体系,与商业银行在同一监管框架下严格履行客户身份识别、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

与此同时,我国还应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系,以央行为主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工商、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各部门相互配合,互联网金融行业也应当成立行业自律组织,协助监管,从多个方面加强对风险的防范。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无疑是社会的进步,是对传统金融行业的有效补充,却也成为了洗钱组织新的温床。商业银行一直以来作为反洗钱的主要力量将责无旁贷承担起新的反洗钱重任,随着相关反洗钱法律体系的不断健全,以及科学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洗钱犯罪行为将无处隐身,反洗钱将逐步成为人人心中紧绷的那根弦。

(本文作者为江苏银行南京分行新港支行陈静)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