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消费贷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格局分析
2020/12/1 9:54:50

目前,我国互联网消费贷市场发展空间广阔,在经历了野蛮增长后已进入规范发展阶段,未来将呈现分化加速、巨头崛起的市场格局。其中,现金贷正面临严监管、严整顿,场景化发展是其主要方向,需加强对精细化场景和农村消费场景的布局。此外,要进一步加强对互联网企业等非持牌金融机构的监管以及数据共享,逐步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助推互联网消费贷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一、互联网消费贷的特点和商业模式

互联网消费贷是指金融机构、类金融组织及互联网企业等借助互联网技术向消费者提供的以个人消费(一般不包括购买房屋和汽车)为目的,无担保、无抵押的短期小额信用类消费贷款服务,其申请、审核、放款和还款全流程都在线上实现。

1.大数据应用是核心

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科技的深度应用促进了互联网消费贷的快速发展。其中,大数据应用是互联网消费贷的基础和核心,互联网消费贷的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都是建立在大数据应用的基础上。另外,大数据的应用能力和模型输出能力也是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核心优势。

2.大数据的获取途径

目前,互联网金融平台获取大数据主要有三种途径。第一种是依赖自身互联网企业生态系统所积累的客户来提取数据信息,以腾讯的微众银行、阿里巴巴的蚂蚁金服为代表,主要面向企业原有客户,授信一般采用白名单制;第二种是利用自有客户账户或与互联网企业合作获取的数据信息,自行搭建大数据平台,以传统商业银行为代表,主要面向银行既有客户,对客户资质要求较高,授信采用央行征信数据;第三种是借助自行采集的第三方大数据,应用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开展信贷业务,以新网银行为代表,主要面向全网客户。

3.产品同质化严重

根据放贷资金的实际用途,可将互联网消费贷产品分为场景消费贷和现金贷两大类,前者有明确的消费需求和资金去向,后者虽然名义用途也是消费,但无法确定资金实际用途。

目前,互联网消费贷集中在购物、教育、租房等特定消费场景(如图1所示),代表产品有“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农村消费场景尚处空白。

市场上现金贷产品的设计和管理模式大致类似,仅存在授信额度和综合利率上的差异。受到监管政策收紧的影响,现金贷的发展趋于平稳,市场秩序逐步规范。代表产品有“蚂蚁借呗”“微粒贷”以及招商银行的“闪电贷”、宁波银行的“白领通”等。

4.联合贷款模式和助贷模式逐渐成为主流

目前,互联网消费贷的商业模式包括自营贷款模式、ABS出表模式、联合贷款模式及助贷模式。自营贷款模式对资本金要求很高,传统商业银行和持牌金融机构多采用该模式。互联网金融平台由于缺少资本金,已经完成从自营贷款模式到ABS出表模式再到联合贷款模式和助贷模式的转变,其中,联合贷款模式和助贷模式已经成为蚂蚁金服、微众银行和京东金融等互联网金融平台经营消费贷产品的主流商业模式。

ABS出表模式具备规避资本金监管和降低资金成本的优势,曾是互联网金融平台发展消费贷业务的主要模式,但受到监管政策收紧的影响,该模式步入稳定发展阶段(如图2所示)。

近年来,大型互联网企业生态下的金融平台凭借在客户和风控上的绝对优势,开始加强与传统商业银行和持牌金融机构的合作。由商业银行提供资本金,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客户和风控的联合贷款模式和助贷模式逐步成为主流。

联合贷款模式是指互联网金融平台和持牌金融机构按比例出资,或前者向后者缴纳保证金的联合经营模式,如客户出现违约情况,双方可按出资比例或保证金共同承担风险(风险承担比例可以协商)。通常情况下,互联网金融平台会参与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并获得较高比例的收益。

助贷模式是由联合贷款模式演变而成的技术服务模式。互联网金融平台通过初步风控筛选出的客户推送给持牌金融机构,机构对客户进行二次风控并对合格的客户发放贷款,同时向互联网金融平台支付技术服务费。在该模式下,互联网金融平台不承担客户违约风险,不占用自身资本金(如图3所示)。

二、分化加速,形成巨头崛起的互联网消费贷市场格局

大型互联网企业旗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凭借企业生态内丰富的消费场景和客户数据等资源在互联网消费贷领域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根据头豹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相关数据,互联网金融平台市场份额为37.2%,占据首位;传统商业银行凭借资本金优势,市场份额为13.7%,占据第二位;网贷平台、消费金融公司和垂直分期平台的市场份额分别是9.6%、9.4%和8.3%(如图4所示)。

1.传统商业银行

传统商业银行消费贷线下模式占比较高,但近年来加大了线上消费金融的投入力度,通过手机银行App推广消费贷产品。客户可以直接在手机银行App上申请贷款,代表产品有建设银行的“快e贷”、招商银行的“闪电贷”等。传统商业银行互联网消费贷主要面向银行原有客群,对客户的征信情况要求高,难以覆盖无资产或无信用记录的客户群体。

2.互联网银行

目前,我国获批经营的互联网银行以微众银行、网商银行、新网银行、亿联银行等为代表,加快了互联网消费贷的市场布局。其中,微众银行、网商银行、亿联银行和苏宁银行的大股东为互联网企业,主要为企业生态体系内的客户提供信贷服务;新网银行和武汉众邦银行则面向全网客户,根据自行采集的数据和第三方数据实时审批授信。互联网银行消费贷业务基本情况见表1。

3.持牌金融机构

持牌金融机构基于牌照、人力等优势,近年来发展迅速。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持牌金融机构信贷审核标准相对宽松,贷款额度更高,但风控能力和资本金实力不及传统商业银行。持牌金融机构总资产和净利润情况见表2。

4.互联网金融平台及非电商互联网企业

互联网金融平台以良好的用户体验、便捷的贷款审批、丰富的消费场景、深度的金融科技应用等优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行业内也呈现出两极分化现象。互联网企业旗下的金融平台在客户、风控上具备优势,尤其是助贷模式兴起后,大型互联网企业议价能力更强,因此市场份额持续扩大,以阿里巴巴、京东为代表。非电商互联网企业由于缺乏购物类的核心消费场景,在互联网消费贷市场的发展相对较慢,产品类型集中在现金贷。

5.垂直分期平台

垂直分期平台深耕细分消费场景,主要集中在教育、旅游、装修、租房和购物等领域,为客户提供消费分期服务,以购物分期平台“分期乐”、装修分期平台“土巴兔”为代表。由于针对某一垂直细分市场,又无大数据优势,大部分分期平台依赖互联网征信,风控能力亟待提高。

6.网贷平台

在经历了2016-2017年野蛮增长后,网贷行业迎来重点监管。据网贷之家提供的相关数据,截至2019年12月末,正常运营的网贷平台数量已降至344家,成交量降至429亿元(如图5所示)。网贷平台与消费场景不产生直接联系,正面临较大的生存及转型压力。

三、互联网消费贷的发展趋势分析及建议

1.市场空间广阔,未来需加强规范

随着居民消费意识的不断变化以及金融科技的持续深化,未来我国互联网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空间广阔。据头豹研究院预测,2023年我国互联网消费贷规模有望达50.3万亿元。近年来,监管机构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措施,P2P专项整治、规范现金贷、大数据违规行为清理、规范民间借贷利率等,用于整顿行业乱象,我国互联网消费贷市场正在进入规范发展阶段。

2.场景化、精细化趋势日益明显,需注重客户体验

目前,互联网消费贷主要集中在购物等消费场景,推进精细化场景布局,填补农村消费、蓝领消费等场景空白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消费场景的发展应建立在服务体系基础上,平台需要先做好客户服务,掌握目标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制定平台与客户的互动反馈机制,构建“依赖场景、反哺场景、扩大规模、搭建新场景”的横向循环、良性发展的模式。

3.推进数据共享,逐步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个人征信系统存在数据源较多、数据采集标准和评分标准不一致等问题,应逐步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将互联网金融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实现正规征信系统和第三方企业信用评级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建设信息来源多元化的个人征信数据库,为建立互联网消费贷的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发挥支持作用。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