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黄益平:支付现代化与金融科技发展
2021/3/19 10:17:49

在传统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框架中,支付所占的篇幅并不大。传统理论高度关注货币供给、需求以及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影响,但不太关注货币流通如何通过支付系统进行。较多讨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及其对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影响,但很少讨论这些资产负债表调整如何通过账户体系的操作得以实现。这个方法论在宏观经济研究中已显不足。比如,要准确理解欧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必须理解成员国央行在实时全额结算系统TARGET2中的余额。

这个方法论在金融科技研究中更显不足。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自2015年成立以来的一系列研究工作,都充分地反映出理解支付和账户体系对研究数字金融的关键意义,不夸张地说,数字金融创新其实就是从支付开始的。支付现代化既是数字金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根本支撑,但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积累明显不足。徐忠和邹传伟结合行业一线认识和深入思考,在《金融科技:前沿与趋势》中从身份和账户这样的基础概念出发,讨论了金融科技涉及的货币和支付问题,以及对市场竞争和隐私保护的影响,填补了相关文献空白,将对数字金融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经济和金融活动伴随着参与者资产负债表的调整以及经济价值在他们之间的转移。这其中,交易双方为最终完成交易而进行的付款人对收款人的货币债权转移,就体现为支付。对货币和证券等金融资产而言(现金除外),账户是资产持有、交易、清算、结算以及金融当局统计监测和监督管理的基本载体,是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运行的基础。对经济和金融活动,除了经济学和金融学分析方法以外,还可以根据会计准则研究对参与者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可以从支付系统研究伴随的货币流通,可以从账户体系的微观尺度进行细致观察。这四个不同角度相互印证,能提高我们对经济和金融活动的分析能力,正如物理学家从波和粒两个属性研究光一样。

《金融科技:前沿与趋势》就体现了这个新的方法论。徐忠和邹传伟在书中花了大量篇幅,从账户体系的视角梳理支付、清结算以及证券登记、托管和交易后处理等方面的金融基础设施,讨论了货币支付和证券交易涉及的记账清算问题。这个工作为作者系统分析三个重要问题打下了基础:一是支付现代化和数字货币;二是由支付账户衍生出的金融业务;三是隐私保护和市场竞争问题。

支付是数字经济和数字金融的入口,是线上信任关系的基础。从全球范围看,支付现代化与以下九方面经济与金融发展目标有紧密联系:1、改进批发支付系统;2、为零售用户提供快捷支付服务;3、提高跨境支付效率,降低跨境支付成本;4、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求,特别是无接触支付需求;5、在现金使用减少的情况下提供安全、低成本支付工具;6、促进零售支付市场的公平竞争;7、促进金融普惠;8、保护用户数据隐私;9、有效实施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和反逃税等监管。当然,不同国家因国情不多,在这九方面目标中侧重点会有不同。目前广受关注的是稳定币和法定数字货币在支付现代化中的应用。

对稳定币和法定数字货币有多个理解角度,比如货币形态演变的角度,哈耶克货币“非国家化”的角度,以及“货币竞争”的角度等。《金融科技:前沿与趋势》明确地从支付现代化角度研究这类货币创新。稳定币和法定数字货币不管由市场机构还是中央银行发行,不管是锚定单一货币还是一篮子货币,主流模式都是基于足额货币储备发行。这样,它们体现的就不是新的货币创造方式,而是新的货币流通方式,这一洞见既深刻、又重要。作者投入大量精力,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区块链这一对数字货币有根本影响的技术,讨论了用基于区块链的数字凭证代表货币进行流通与账户体系、记账清算的差异,以及这些技术差异在普惠金融、隐私保护、资金可追溯和跨境支付等方面的政策含义。

作者对稳定币和法定数字货币的分析便由此展开。作者在分析Libra(已更名为Diem)最早提出的超主权货币方案中,将其归结为一个类似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与成分股票之间套利的问题,并讨论了该方案内在的不稳定性,这一点已为Libra后来的方案调整所印证。作者对全球央行数字货币和我国数字人民币的分析,也有很多独到见解,比如数字人民币主要服务支付现代化中第4-9个目标。进一步地,作者将这个分析方法应用到证券领域,讨论了用数字凭证代表证券进行交易对金融交易后处理的影响。

支付账户具有贴近场景、贴近用户的特点。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通过支付账户能掌握的用户信息和交易信息等各类信息越来越多。再加上支付账户的实名特点,使得对用户的爱好、信用和行为等的准确推断成为可能,而这构成金融精准营销、大科技信贷等的基础,可以称为支付账户衍生出的金融业务。《金融科技:前沿与趋势》特别重视这个现象。从我国数字金融领域的实践来看,科技公司进入金融业,往往先从支付服务开始,通过打造商业闭环来放大平台效应,以实现从信息平台向交易平台的转型。2019年以来,全球支付行业兼并收购不断升温,并在新冠疫情中加速,说明支付在数字经济、数字金融中的基础地位已越来越受认可。但支付账户衍生出的金融业务因为与用户信息、平台效应等纠缠在一起,产生了很多新的监管问题,相关挑战并非我国所独有。

从全球实践看,对上述问题主要有两类应对方式。第一,使用新的身份管理方式,以分离支付服务和对用户信息的收集,数字货币就有这方面功能。我国数字人民币首倡的可控匿名原则,预计将在全球的稳定币和法定数字货币设计中得到普遍遵循。国际清算银行总经理Agustín Carstens今年1月底在斯坦福大学关于数字货币和未来货币体系的演讲中,就特别提到了身份管理方面的问题;第二,加强隐私保护。比如,欧盟委员会去年底《数字市场法案》草案提出,数字经济“守门人”不得基于“核心平台服务”整合个人数据,实质是通过牺牲经济效率,来削弱“守门人”的竞争优势,并更好地保护用户隐私。

支付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来自中央银行和市场机构的公私合作。在现代货币体系中,中央银行创造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就体现了公私合作安排。支付领域的公私合作在新的技术条件下有新的体现形式。我国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发达,移动支付服务的全球领先,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公私合作安排——中央银行让非银行支付机构参与提供支付基础设施,以充分发挥它们贴近市场和用户以及了解用户需求等优势。在经济学上,这是一个典型的由私人部门提供公共产品的问题。因此,一方面必须给予非银行支付机构以适当的经济激励,另一方面也必须正视支付基础设施天然的网络效应对市场竞争的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历年对支付备付金的监管,今年1月在《非银行支付条例》(征求意见稿)对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和监管,就可以在这个框架下理解。数字人民币的双层运营模式,为公私合作安排创造了很大空间,将为支付市场竞争带来新的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科技对金融的影响,早已是一个毋庸置疑的趋势,但一旦深入到账户体系和记账清算这样的底层,就会产生很多政策上和学术上很有价值的新问题。《金融科技:前沿与趋势》将支付现代化作为金融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点,体现了作者独到视角。这本书对账户体系、数字货币和支付市场等的研究,将为提升金融科技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近年来,周小川行长关于金融科技的系列演讲,证监会姚前局长关于数字货币和金融基础设施的研究,中国人民银行周诚君所长关于银行账户和债券市场账户的研究,都体现了这种深入金融系统底层研究金融问题的思路。国际清算银行研究团队在申铉松(Hyun Song Shin)教授的领导下,在这方面做了很多高质量研究。可以预期地是,支付现代化作为数字金融研究的重要前沿问题,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将纳入数字金融的教学之中。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