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泰国信用卡市场展望与启示
2021/4/20 16:30:11

2020年,蔓延全球的新冠疫情和随之出台的旅行禁令对以旅游等行业为支柱的泰国经济发展、居民就业和消费均产生了巨大冲击,大量从事相关行业的劳动者陷入生活困境。2020年,泰国GDP萎缩6.1%,2020年末在泰国多地暴发的第二波疫情再次加剧了民众对泰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担忧,也对尚处于发展初期的泰国信用卡行业产生着持续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试图从泰国信用卡发展历史、经济和社会特点、居民消费行为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探索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泰国信用卡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对我国信用卡行业的借鉴意义。

一、泰国信用卡行业概况

有别于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信用卡产业结构,泰国信用卡发卡机构包括银行类金融机构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两大类(如图1所示)。

其中,银行类金融机构市场占比约49.2%,主要包括九家本地商业银行和一家外资商业银行(花旗银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市场占比50.8%,主要包括六家本地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一家外资非银行金融机构(美国运通)。值得一提的是,六家本地非银行金融机构中的五家都源自本地主流的商业银行体系,其中四家源自大城资本(Krungsri Capital),一家源自泰京银行(Krungthai Bank)。截至2020年末,泰国全国信用卡发卡2460万张,近10年来年化增长5.6%,但2020年受疫情影响增速不足3%(如图2所示)。

从各国信用卡产业发展经验来看,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信用卡业务规模和人均持卡量会出现快速增长。截至2019年末,泰国全国人口6962万,劳动人口3733万,15-64岁人口占比70.8%,城镇化率50.7%,信用卡人均持卡量仅为0.35张,即使按照劳动人口计算也仅为0.65张。考虑到泰国人口年龄结构和区位优势所带来的长期经济增长潜力和居民超前消费习惯,泰国信用卡市场仍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近几年主要经济体信用卡人均持卡量如图3所示。

过去十年是泰国信用卡行业的初级发展阶段,发卡量从1419万张增长至2460万张,交易额从约8000亿泰铢增长至约16 000亿泰铢,城镇年轻群体和白领阶层已逐步培育起了信用卡消费的支付习惯。2010-2020年泰国信用卡交易量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

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在对泰国经济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的同时,也给泰国信用卡行业的发展踩下了刹车。2020年,泰国信用卡发卡量仅小幅增长2.5%,交易额同比下降17.5%,信用卡不良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态势。

除了数据上的直观变化外,疫情还对整个社会环境和运行机制产生了诸多潜在影响,泰国信用卡行业出现新的发展趋势。

二、后疫情时代泰国信用卡市场展望

1.就业市场两极化重新定义重点目标客群

疫情对占据泰国GDP20%的旅游相关行业上下游企业就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大量从业人员陷入丧失收入来源的境地,与此同时,电子商务、医疗、政府公务员等职业在成长潜力和稳定性方面的优势得以显现,整个就业市场呈现冰火两极的迥异局面。考虑到全球经济尤其是旅游行业的复苏将是一个长期而充满挑战的过程,信用卡中短期的目标客群将重点集中于从事具有较强本地市场竞争力和市场需求行业的从业人员,如医生、教师、公务员等收入稳定且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客户群体。同时,随着在线KYC系统(National Digital ID)逐步成熟和客户对在线办理银行业务认知度的提高,信用卡获客模式也将从传统线下渠道撒网式营销,逐步转向基于大数据精准定位目标客群、线上申请与线下相结合、多渠道并行的新时代。

2.电子商务崛起带动线上支付发展加速

相较于我国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行业,泰国电子商务市场虽然也有阿里、京东等我国国内电商巨头通过参股或合资等方式参与,但在疫情暴发前整体上仍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疫情暴发后,线下实体商业遭受了直接的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地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Lazada、Shopee、Grab、JD Central等头部企业脱颖而出,成为新常态下的市场亮点。2020年,泰国电子商务行业在百业凋敝的经济环境下一枝独秀,预计2020年泰国电子商务行业交易额将达到2200亿泰铢,同比增长35%。

与此同时,随着智能手机设备的进一步普及和5G技术的加快推广,在线购物和直播带货已经成为泰国本地消费市场新的亮点和增长点。因此,各发卡机构在维护好百货商场、医疗、休闲旅行、餐饮等传统线下消费领域的同时,也纷纷加码在线支付市场,通过绑卡促销、返现、折扣立减等多种形式,引导持卡人使用银行卡进行在线支付。

3.家庭负债率居高不下背后的债务隐忧

得益于较低的失业率和个人信贷成本,长期以来,泰国本地客户已经习惯了超前消费的生活模式,但这种模式抗风险能力较弱,其可持续性需要建立在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前提下。2020年以来,因疫情对就业和经济的影响,泰国居民负债占GDP的比重从2019年末的79.9%上升至83.8%,信用卡不良率也从2019年末的2.41%一度升高至一季度末的3.50%。泰国个人信贷产品不良率如图5所示。

为化解潜在风险,减轻居民家庭债务负担,泰国央行及时制定并实施了信用卡客户纾困措施,具体举措包括将信用卡最低还款额比例从10%调整为5%(至2021年末);循环信用利率从18%调整为16%;对于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持卡人,在核实客户受疫情影响情况属实并通过金融机构内部审批流程后,可暂时冻结本金和利息偿还(至2021年中);允许客户进行债务重组等。

上述措施落地后,不良贷款率的上升趋势得到了暂时缓解,并在2020年末回落至2.38%的年内低位。但疫情发展的长期性、不确定性以及跨境旅游市场与泰国经济结构的强相关性仍是泰国信用卡乃至整个个人信贷行业需要面对的潜在危机。

综上,笔者认为,疫情所带来的影响和困难终将消散,后疫情时代的泰国信用卡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巨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和金融服务线上化发展趋势为中小发卡机构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将成为未来泰国信用卡发卡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家庭负债高企和民众超前消费习惯对发卡机构在客户准入、风险识别、日常监控和贷后管理等环节的全面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对中国信用卡市场的启示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国信用卡产业从无到有,且在发行和支付方式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今在数字化支付领域形成了具有强烈自身特色的领先优势,中国信用卡产业在全球信用卡产业发展史上书写了极具本土特色的华丽篇章。而尚处于发展初期的泰国信用卡产业更多遵循着传统信用卡产业发达国家的发展路径,按部就班地从发展线下商户起步,随着近几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Z世代消费经济话语权的逐步增强,线上化和数字化发展开始提速。

对比这两种发展模式,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优劣或是先进落后来评判,而应看到不同发展模式背后迥然不同的发展基础,并从不同的发展路径中汲取经验,取长补短。

1.线上线下支付如何实现有机融合

泰国居民至今仍非常习惯使用便利店作为各类公共费用缴费、充值、信用卡和个人贷款还款、邮寄收取快递等日常生活服务的主要渠道,近年来部分银行甚至推出了便利店开户、存取款服务。这是因为泰国便利店市场起步早,网点覆盖全国城乡,以7-11品牌为例,1989年7-11在泰国开设首家门店,目前全国门店超过13 000家,是除日本外全球7-11门店数量最多的国家。基于客户平均教育水平、人力成本、消费习惯等因素,步行数分钟即可到达的便利店目前仍是泰国本地居民一站式综合生活服务的首选。而我国信用卡行业的发展则更大程度上伴随着线上支付的快速发展。随着过去十几年间通信和信息科技的快速演进,国内支付行业略过了传统线下支付的缓慢积累过程,快速实现了线上化布局和跨越式发展。各类银行或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的一站式支付服务使得信用卡客户更加青睐使用网络平台完成日常消费、缴费支付等,这也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相互成就的产物。

然而殊途同归,我们可以看到,自从O2O概念在我国兴起后,无论是发卡行还是支付机构均把拓展线下场景以及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作为新的发力点,而一直按部就班发展的泰国支付行业正在随着第三方支付和线上支付的发展而拓展出一片新的天地。随着5G、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线上和线下之间的界限会愈发模糊,便捷的支付方式将全方位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2.消费主义盛行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客户风险识别与防控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年轻群体在消费习惯、偏好等方面的客户画像呈现出全新的特点。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社交网络为千禧一代追求个性表达、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空间的同时,主播带货等崭新的消费方式以及盲盒、手办等潮流消费品类应运而生。然而,便捷的支付方式在为消费者带来全新消费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了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泰国是一个民众普遍具有超前消费习惯的国家,为避免居民过度消费进而陷入个人债务危机,泰国央行在信用卡客户授信方面采取了严格的红线式监管,客户授信额度与月收入直接挂钩,月收入低于15 000泰铢(约合3200元人民币)的客户完全禁止申请信用卡,对于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低收入客户(月收入30 000泰铢以下),授信额度不可超过其月收入的1.5倍,即便是高收入客户(月收入50 000泰铢以上)授信额度最高也不得超过月收入的5倍。这种近乎严苛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金融机构提升部分优质和潜力客户的综合贡献度,但从行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设定授信上限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金融机构降低潜在的信用风险。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基于客户消费行为大数据分析建立起客户授信模型,推出部分个人信贷产品,该模型在客户精准营销和客户风险识别方面确有可取之处,但很多时候客户的还款意愿并不能代表还款能力,在经济上行期的繁荣背后,也需要时刻警惕谁是那个裸泳之人。

(作者就职于中国工商银行(泰国)银行卡业务部)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