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会从困局走向败局吗?答案在每个从业者心中
2021/5/6 10:06:52

近日,证监会对科创板《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进行修订,提出“对于金融科技、模式创新等类型的企业,根据企业科创属性情况从严把关、限制在科创板上市。”这对于很多打算上市的金融科技企业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但在笔者看来,目前那些打着金融科技旗号的企业,既没有令人信服的技术突破,也没有找到让人信服的商业模式,事实上,已经陷入了困局,证监会对指引的修订无疑进一步放大了这个困局。

那么,金融科技会从困局走向败局吗?

金融科技,群雄逐鹿

自金融科技概念兴起以来,这个江湖就不缺故事,各路资本蜂拥而入,各大派系林立,好一派热闹的景象,典型的代表包括互联网系、银行系、国资系以及草根系。这里的金融科技主要指的是以科技手段改变金融服务,提升效率并有效降低成本。

互联网系金融科技企业那是如雷灌耳,曾经差一点就以超过2万亿市值上市的蚂蚁集团是最典型的代表,紧随其后的还有大名鼎鼎的京东科技集团,虽然这两大巨头都未能成功上市,但其江湖地位早已确立,一想到金融科技,我想很多人应该和我一样,首先想到的是这两家吧!

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则是近年崛起的新势力,工、农、中、建四大行都成立了自己的金融科技公司,兴业、平安等一些头部股份制银行也有自己的金融科技公司,少数头部城商行也在试水金融科技,比如,北京银行。这些金融科技公司普遍成立时间较短,除了兴业数金、平安壹账通成立的时间较早,其他的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成立时间普遍在3年以内。

国资系金融科技公司主要是一些非金融业央企或者地方国有企业成立的公司,中国移动设立的金融科技公司、国网雄安金融科技集团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类企业目前并不是太多,但也可以算是一派吧!

草根系金融科技公司主要是一些创业公司,这类公司数量是最多的,这些公司要么大而全,涵盖金融各个业务领域,要么小而精,专注于某个细分领域。类型上,有些公司标榜为科技公司,有些公司则打着数据公司的旗号。比较典型的代表包括刚刚在香港上市的百融云创、同盾科技、第四范式等。

金融科技,前路茫茫

金融科技江湖看着很热闹,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整体上来看,直接下场做金融的有之,倒卖数据的有之,赔本赚吆喝的有之,并没有形成和金融科技本身相匹配的商业模式,这么多玩家玩了这么多年,似乎还没有找到一条符合金融科技特质的道路。目前,金融科技公司的主要商业模式有以下几类:

一是“挂羊头,卖狗肉”模式,这可以说是那些打着金融科技旗号大行金融之实的企业的真实写照。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互联网系的金融科技公司,背靠大树好乘凉,依仗平台流量、场景优势,纷纷做起了消费金融,我们到各大互联网平台上都能看到消费金融的影子。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蚂蚁集团、京东科技集团的招股说明书中,金融业务贡献了主要的利润来源。所以,这类公司到底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呢?我想大家心里都清楚。关于这点,网上已经有太多分析甚或声讨的文章了,我这里就不落井下石了。毕竟,我始终认为即便他们背离了金融科技的初心,但依然做了一些产品模式的创新,倒逼中国的银行业前进,如果没有他们,我想也就没有那么多的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了吧!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尤其是蚂蚁,可以说是扮演了银行蓝军的角色。

二是数据服务模式。简单的出售数据是很多金融科技公司的选择,不分派系,只要自己有点数据或者和一些大型数据源头能扯上关系的公司几乎都玩数据输出,为什么呢?简单,直接,来钱快!但是,随着国家关于隐私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健全,随着征信业务相关管理制度的收紧,在金融领域售卖数据,无征信牌照,这事绝对是不可持续的,很快就会走入死胡同,这个模式还能走多久,我相信很多通过这个赚钱的企业都在思考,找出路。当雪崩来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说的就是专门以售卖数据为生的企业。

三是SaaS模式。一些金融科技企业会自己研发一些软件产品,向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输出,在这方面,不同的派系产品有所不同,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主要以母行的业务系统对外输出,草根系金融科技公司则主要集中在风控领域,去年,疫情之后,金融机构对数字化营销有着强烈的渴求,一些草根系金融科技公司才开始有一些营销方面的产品。也有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推出金融云服务。

从效果上来看,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向金融同业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输出软件系统,面临着供需失衡的问题,很多中小金融机构利润有限,思想闭塞,愿意在科技方面进行大投入的并不多,需要的是物美价廉的产品。而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显然有母行路径依赖,以为母行如此,外面的世界也是如此,觉得自己积淀了多年的系统是个好东西,直接定个高价想要赋能中小金融机构,无疑是郎有情,妾无意,和中小金融机构想要的想去甚远。

草根系金融科技公司的产品则显得过于同质化,大家都一窝蜂的往风控产品钻,为什么呢?因为国外有现成的东西可以抄,而且风控是银行的刚需,可以快速的形成生产力。然而,由于缺乏原创性突破,难以差异化,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A公司和B公司做的产品极度相似,销售讲的东西也如出一辙,难为金融机构还要一遍一遍的听,这类公司想要在拥挤的赛道中脱颖而出靠的已经不是产品本身了,比拼的是销售能力,貌似和科技两个字关系并不大。

四是咨询模式。一些金融科技公司选择在咨询业务上发力,但是,由于本身技术研发投入少,高阶人才少,积累不足,咨询能力有限,大多只能停留在比传统的软件外包稍微高阶一些的数据分析人力输出上。在更高阶的战略咨询方面几乎无能为力,和麦肯锡、波士顿等国外咨询公司差距巨大。当下,咨询业务只是金融科技公司勉力维生的一个手段罢了,真要给金融科技公司带来巨额利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上述四种模式,要么纯粹是赚快钱的,要么互相抄,要么没能力,归根到底都是背离了金融科技的“科技”初心,整体上都是想躺着赚钱,做简单的事,赚快钱,少有人愿意沉下心去钻研技术,干脏活累活,就目前的模式和现状,笔者认为绝大多数金融科技公司还没有找到对得起金融科技四个字的方向,还在远大的科技理想和鸦片式的快钱之间迷茫。从另一角度来看,目前,金融科技上市企业寥寥,也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金融科技企业显然已经陷入了模式困局,从金融科技角度,似乎并没有走的很成功的商业模式,难道金融科技是一道伪命题吗?

金融科技,回归科技

金融科技的核心是用科技的手段改变金融服务,科技应该是金融科技企业的立身之本,只是很多公司在短期利益面前把这个本给丢了。这也是我国整个科技领域的通病,都忙着做应用赚快钱,没人愿意沉下心去搞基础技术研究,这也是我国为什么在TO B市场缺乏领军企业的重要原因,单就一个甲骨文的市值就能盖过我们所有的TO B公司的市值。

对于金融科技企业来说,不需要你去做基础理论研究,但是,应该要在金融应用的基础技术上寻求突破。大的不说,我们金融科技喊了这么多年,到目前为止,在零售数字风控领域,大多数用的还是FICO那套东西,什么时候,我们能出一家自己的FICO,金融科技企业的方向就算是走对了。

回头看看我们金融科技江湖那么多个派系,哪个派系最有可能在科技上突破呢?

互联网系金融科技公司是最有这个可能的,要钱有钱,要机制有机制,要数据有数据,可惜的是之前在巨大的场景流量面前,把持不住,吸上了金融鸦片,沉迷于赚快钱了。如果后续能够回归科技,脚踏实地,我相信还是最有希望的。

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优劣势明显,优势是有钱,劣势是机制,这边的机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母行依赖严重,主要依靠母行业务输血生存,大多没有真刀真枪在市场上拼杀过,即便一些成立比较早的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甚至是已经上市的金科公司,剔除掉母行业务,几无盈利。可以说,都是一些长不大的孩子;另一方面,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内部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难以激发员工的创新创业热情,长期来看,要在科技上有所突破,也比较难。

草根系金融科技公司的优势是灵活,可以在某一个领域扎根,可以专注于一个技术领域,寻求突破,但是如何平衡资本的利益诉求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现阶段很多公司选择去赚快钱的重要原因所在。这类公司要取得突破,要么创始人本身技术很牛,已经有了原创的东西,要么要看资本的情怀。

总的来说,不论是当前的国际形势,还是我们国家目前的发展要求,都需要一批沉下心来做技术的企业,在金融领域更是如此,金融安全事关国家安全,我想这也是各个监管机构强化金融科技监管的原因之一吧!作为对科技强依赖的金融业,我们有多少底层技术是我们自己的?想想我们这么多年喊着去IOE,到现在还去不掉,就应该知道金融科技企业的使命是什么。

现阶段,金融科技已经陷入了困局,会走向败局吗?答案在每个从业者心中,我想,只要回归科技本源,强化基础科技研究,深入解决行业行痛点,金融科技的未来一定是美好的,金融领域作为TO B赛道的一部分,期待在金融科技领域,诞生中国的甲骨文式的公司,引领中国TO B市场。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