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市场热闹非凡 消费者乱花渐迷
2013/7/23 8:47:00

  虎嗅在此前的文章《 谁在移动支付玩水》中提到:国内包括银联、运营商、互联网支付、及纯移动支付新创公司在内的各路玩家,都已在为移动支付做大量准备,但移动支付的一大问题就是:标准没有统一。

  这个问题在国外移动支付市场也同样突出。

  《金融时报》 最近一篇报道描述了这个热闹的、但足以让消费者迷糊的产业现状。

  全文如下,由腾讯科技翻译:

  沃尔玛和星巴克上周公布了使客户可以更方便地通过智能手机支付购物款的计划,标志着移动支付服务正在进入主流市场。

  随着大牌厂商支持移动支付项目, PayPal大胆的预测——到2016年人们购物时将不再需要携带钱包,成为现实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进入移动支付市场的并非只有零售商。谷歌去年在美国推出了Google Wallet(谷歌钱包),美国三大电信运营商——Verizon、T-Mobile USA和AT&T,在开发名为Isis的移动支付服务。电子商务巨头eBay旗下贝宝(PayPal)发布一款应用,用户可以在英国许多商店通过智能手机支付购物款。巴克莱银行(Barclays)今年早些时候推出了移动对移动的转账服务Pingit。Mobile Money Network发布了一款适用于Carphone Warehouse、Thorntons和HMV等商店的支付应用,英国最大的电信运营商在开发代号为Project Oscar的移动支付服务。信用卡发行组织Visa在移动支付领域投入巨资,并预测,到2020年,它处理的过半数支付交易将通过移动设备完成。

  多方势力争夺客户关系控制权

  移动支付服务面临的一种风险是,消费者将被如此多的移动支付服务搞糊涂,从而坚持使用更熟悉的支付手段,例如信用卡、借记卡和现金。美国管理咨询公司Novantas合伙人史蒂夫·莱德福特说,“市场不支持如此多的移动支付服务,因此移动支付市场肯定会大洗牌。可以肯定地说,9成的移动支付服务都将倒闭,但现在要判断哪些服务会倒闭很困难。”

  移动支付服务市场山头林立的原因之一是,多方势力在争夺移动客户关系控制权。银行不想失去支付服务主渠道的地位,移动运营商希望能利用与移动设备用户密切的关系创收,零售商则不希望为使用一种新支付手段支付巨额使用费。当沃尔玛及其同行宣布开发自己的移动支付系统时,它们给出的部分原因是“降低各方不必要的成本”。所有各方都希望通过监测移动支付情况了解消费者的购物习惯——何时、何地购买了什么商品。

  部分业界人士指出,移动支付服务市场乱象带来的一种危险是,大量相互竞争、互不兼容的移动支付系统将让消费者感到糊涂。美国电子交易联盟(Electronic Transactions Association)上周组建了移动支付委员会(Mobile Payments Committee),目的是协调正在开发中的多种移动支付服务,制定标准,防止移动支付市场四分五裂。

  移动支付委员会的成员包括美国四大移动运营商Verizon、AT&T、T-Mobile USA和Sprint,谷歌、Wells Fargo、贝宝、Isis,以及包括Visa、MasterCard、美国运通、Discover和Capitol One在内的信用卡公司。

  咨询公司Greenwich Consulting分析师弗雷德·休埃特表示,“银行、零售商和移动运营商都在开发移动支付服务。”

  还在初期阶段

  由于缺乏公开资料,目前很难判断哪些移动支付服务真正受到用户青睐。Visa称,在金额不足20英磅的支付交易中,约20%是通过非接触卡或手机完成的。但是,在一场奥运会比赛期间,温布利体育场IT系统出现故障,导致用户不能使用Visa信用卡或借记卡,这一事故破坏了Visa在奥运会期间展示移动支付技术的努力。

  贝宝表示,预计该公司今年处理的移动支付交易金额将由去年的40亿美元增长至100亿美元。

  但总体而言,移动支付服务的用户还相当少。星巴克移动支付服务是最成功的移动支付服务之一,每周有逾100万客户通过手机支付服务购买咖啡,不足每周逾6000万起交易的2%。Novantas合伙人汉克·以色列(Hank Israel)说,“任何一款移动支付服务尚未真正获得成功,取得一点成功的移动支付服务尚需继续努力。”

  休埃特指出,笨拙的客户服务和设置移动支付账户的困难吓跑了许多客户,“巴克莱银行的Pingit创意不错,但安装过程过于复杂,致使许多客户对它敬而远之”。

  如果开发移动支付服务的相关厂商能在多个因素中取得平衡,开发消费者认为便利、易用的服务,当然前提是确保系统的安全,移动支付服务具有很大的潜力。市场研究公司Juniper Research预测,到2017年,移动支付交易金额将达到1.7万亿美元。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