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龙强:互联网银行攻守之道
2018/2/26 9:59:17

文/陈龙强(九卦金融圈专栏作家)本文是九卦金融圈原创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否则谢绝转载。

移动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深刻改变着金融体系。我们比过去任何一天都更依赖手机,金融服务的边界在不断延伸。

互联网金融是这个时代的必然产物,伴随互联网金融兴起的还有互联网银行的崛起,这两股力量有交集也有碰撞,传统银行内部也有新旧两种思想在博弈。尽管监管政策在适时而变,但依然显得束手束脚,和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银行的发展存在明显不适配。这也倒逼互联网银行主动寻求创新突破,找准攻守之道,开始革新银行业的发展走向,重塑金融格局。

攻:突围消费金融,布阵账户体系,攻克金融科技

消费金融是互联网银行乘势崛起的必赢之战。凭借牌照优势,撬动同业资金杠杆,互联网银行可以直接跑步进场、正面竞争。以微众银行为例,通过“微粒贷”一招鲜已经打造了国民级消费信贷产品,仅用不到3年时间,就发展了用信客户超过3000万,相当于半个英国的人口。基于互联网的消费信贷产品普遍呈现小额高频、纯信用、随借随还的特点,而互联网银行的产品在用户体验和产品定价方面有明显优势,目标客群更倾向低收入人群,可以对互联网金融“现金贷”进行降维攻击。

账户体系是互联网银行排兵布阵的中坚力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银行让渡账户特许权有极大的关系,银行业务被侵蚀正是从支付开始,继而在信贷和理财等领域纷纷失去阵地。但银行账户终究是最安全的底层账户,能否从从属地位重回主导地位,互联网银行完全有机会从巨大的市场容量切一块蛋糕,而监管政策的频繁调整也意味着可能出现新的拐点,尤其如果对远程开户和小微企业贷款免面签等进行松绑,则意味着无限的想象力。

金融科技是互联网银行占领高地的核心战斗力。互联网银行改变传统银行“总分支”的结构,直接将服务时空拉平,以互联网分布式网络触达所有互联网用户。同时纷纷战略布局金融云、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未来将极大地改变银行业的成本结构和盈利模式,甚至颠覆银行业的传统估值逻辑。

百信银行提出的“智能银行即服务”就是一种新的银行形态,通过智能化、场景化和公共化等手段将银行服务和金融科技向同业和产业开放赋能,这与英美近期倡导的Open Banking有高度契合之处。

互联网银行的人才结构较传统银行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IT和数据人员占比普遍超过50%,他们足够敏捷和洞察,用极客精神成为互联网银行的特种兵。

互联网银行由于融合了互联网属性、金融科技属性和银行基因,因此天然可以攻守兼备,具备很强的作战能力。

守:践行普惠金融,坚持稳健经营,守牢风险底线

普惠金融的巨大潜力成就了互联网银行的核心动力。传统的金融服务方式在“二八定律”的模式下践行普惠金融的难度很大,大型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基本以补贴的方式进行,不具备商业可持续性。互联网银行则借助互联网生态另辟蹊径,较传统银行有体制机制、用户体验、成本和效率等明显优势,较互联网金融有人才、风控、资金成本等优势,极大地降低了服务成本和门槛,可以迅速做大规模。网商银行依托移动互联和大数据技术,实现了3分钟申请、1秒钟放贷、0人工介入的“310”贷款模式,仅用2年服务350万家小微企业,有效缓解了融资难问题。

稳健经营是发展基石,也是对用户权益的终极保障。商业银行作为特许经营机构,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从监管的角度看,银行有别于其他企业的最大特点是对资本充足率的重视与严格要求,银行必须满足流动性和安全性等稳健指标,所获收益才是安全和可持续性的。面对市场,互联网银行相比传统银行更需要明白“是舍不是得”,坚守稳健经营的文化、强化风险意识,保护好用户权益,才能行稳致远,成就长期价值。

守牢风险底线是互联网银行的生命线也是生产力。互联网银行业务有互联网原生性,对风险的敬畏并没有阻碍互联网银行的进取。可以通过人民银行征信和公安二代身份证等传统数据,结合社交和行为等新型数据,更全面评估信用风险,而将大数据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可以更精准地识别客户身份、开展反欺诈,从客户切身利益出发,实现风险控制与客户体验相协调。

以微众银行、网商银行和百信银行为代表的互联网银行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崛起,他们依靠对金融科技的深刻理解和金融本质的准确把握,凭借极致的用户体验和合理的定价标准,融合互联网生态,已经开始积累大量的互联网客群,收获互联网金融的红利。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让全球重新审视金融格局,而互联网银行的崛起将让中国更加瞩目!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