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科技 金融行业能走多远?
2018/10/19 19:12:05

随着科技与互联网时代的深入,银行早已不再是传统的“账房先生”。对于他们来说,进入C端的个人生活、参与到B端的经营当中,无疑是拓展业务、顺应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其中,借助着科技力量的银行,正在将其与客户之间的距离变得更短、更安全。

科技与金融之间的交融,成为了未来金融科技的发展方向,但或许这才是金融与科技结合后,所掀起的帷幕一角。

“场景金融”已成金融科技发力靶点

很难想象,如今在西单大悦城购买了一杯美式咖啡,直面收款台上树立的摄像头,随即便可收到一条交易提示,接着输入个人专属的交易代码完成交易,全程不到5秒钟。实际上,刨除体验者输入代码的时间,这笔交易几乎是在瞬间完成。

今年国庆节前夕,工行北京市分行在西单大悦城内的一间开放式咖啡厅,举办了一场非传统形式的金融科技发布会。现场,十几位来自于媒体和商场内随机邀请的消费者,通过刷脸支付的方式,体验了一把“秒级交易”。

工商银行总行牡丹卡中心信息科技专家王鸿在现场表示,“在交易前,工行的前端有一个个人绑卡的步骤,支付过程中摄像头不仅通过人脸识别,还有手机的验证,增强了支付的安全性。而且该摄像头除具备人脸识别的功能外,还有红外扫描的功能,这样就可以确保是真人在进行交易,避免了利用照片等伪造因素的存在。”

一位银行业资深观察人士向财经网介绍说,“新的支付模式就是要把金融引入到场景内,银行做的不再仅仅是“账房先生”的事情,更要进入C端的个人生活、参与到B端的经营当中去,并借助科技的力量注入安全性。这样,金融服务才能得以拓展,这也是未来金融科技的发展方向。”

事实上,随着金融业对新技术的不断实践,各金融机构在场景构建方面颇费思量,除工商银行外,各金融机构都在加码在金融科技方面的合作。近期,中信银行联合腾讯云推出智能语音产品,旨在率先以“智能音箱”为载体,输出金融服务;交通银行与科大讯飞达成全面合作,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寻求更多的落地场景。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最终完成获客盈利的目的。

此外,构建金融场景已经成为了不少银行发力的靶点,与商家合作创建金融场景的模式正弥散开来。

但中国证监会信息中心主任张野在近期的“中国及全球衍生品市场发展论坛”上表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金融科技技术运用的落地门槛依然很高,技术本身发展尚未成熟。”

对此,一位金融科技领域的业内人士也对财经网表示,金融科技的本质是金融,科技的发展却并非是针对金融路径展开,而科技如何更好的服务于金融,则是需要结合金融业与科技领域双方共同探索的问题。

利润驱动让金融科技去伪存真

虽然科技与金融之间的融合尚存磨合,但对于银行来说,两者相融合的进程却在加速。

9月,普华永道发布了《中国金融科技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中国金融服务业在科技助力下,从1.0时代的“信息科技+金融”、2.0时代的“互联网+金融”逐步向3.0的“智能金融”转型,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不断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该《报告》中显示,当前商业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主要侧重于通过金融科技公司促进自身的科技能力建设,实质上仍然是较为间接的合作方式。

“银行在金融科技的建设方面有天然的优势和短板。”王志成说道,“银行目前更多的是通过与科技公司的合作,利用其科技手段生产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然而,每一项产品的发生、发展都是一个不断纠错的过程,而后走向成熟。而作为银行所具备的,则是面对问题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对风险的高度控制能力。”

当下,部分专家学者认为,真正的金融科技应该既有金融业务的经验和实践,又有技术作为。

但客观现实却是,无论是传统银行还是新兴的金融企业,只有通过金融科技盈利,才能促使企业在该领域进一步加大投入。

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也持相似观点,他曾公开表示,“科技赋能是突破传统升级创新的利器,用科技赋能业务创新,科技的力量应体现在效益的提升上。”

据统计,目前金融科技的主要技术分为较为清晰四大块,即“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而这些技术目前究竟能给银行业带来多少的所谓效益提升呢?

这其中,“区块链”技术带来的“ICO”和“虚拟货币”炒作曾“呼啸”一时,但该技术在理论研究上至今仍存在分歧,致使银行业在实际应用中步伐缓慢。

“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法律层面,‘区块链’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考量的问题。”近期,在一场高峰论坛上,汤森路透(现路孚特)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金上浩(Thomas Kim)对媒体表示,“对于一个行业来说,我们正处于初步思考‘区块链’概念以及如何利用它的阶段。”

另外,在政策层面上,由于近年部分机构对区块链技术的滥用,也导致了监管层对该项技术秉持谨慎的态度,由此传统银行业对该项技术的应用更加顾虑重重。在普华永道的《报告》中显示,对于区块链,53%的受访者认为监管风险未知是该项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和挑战。

不仅是“区块链”,在“大数据”的应用上,传统银行和新兴金融机构来讲各有优势和劣势。传统银行拥有庞大的基础客户而且数据价值较高,但原有的存量客户,随着近年来银行业的快速扩张,数据价值与日剧减。

汤森路透(现路孚特)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金上浩(Thomas Kim)曾在接受媒体时表示,“过去传统银行面临的挑战更多的是如何收集数据,而现在我们的问题是如何去处理并管理这些海量数据,通过分析数据获取有用的信息,从而做出更有价值的决定。”

而“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两项技术则都是基于大数据建立的。“如果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本身就存在问题,那么我们所能应用的金融科技本身也存在不确定的风险。”上述金融科技领域的业内人士对财经网表示,“对于金融企业来讲,最关键的问题还是要问金融科技能否转化为利润。”

总而言之,虽然银行业运用“金融+场景”化的思路已经探索出了不少成功案例,但是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在政策、技术、理念乃至契合度上还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新因素。

金融业本身是建立在信息传播和信任基础上的特殊行业,而科技融入的任务应是提升信息传播的速度并增强金融活动各方的信任度,促进金融业的高效率发展。所以,场景化金融不过是金融与科技结合后展露的冰山一角,而沉在水下的巨大潜能还有待各方协作拓展。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