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的突围之路
十字财经移动支付网2021/3/24 9:05:03

文|李意安

经历过违规罚单井喷、批量股权转让,1600多家村镇银行在过去十余年时间里,从闪亮登场到节节败退,已行至盘整分化的关键节点。银行业持续内卷的当下,能否在下一轮厮杀中存活并谋求进一步发展,率先完成科技端的进阶与突破成为村镇银行的突围关键。

2021年1月,中国银保监会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要推动大型银行向中小银行输出风控工具和技术。对村镇银行们而言,这一动议无疑指明了方向。

近日,河南的中牟郑银村镇银行与网商银行达成技术合作,共同推广卫星遥感信贷技术,服务春耕农户,预计给10万农户提供授信额度,支持其购买农资,开展春耕生产。这也是村镇银行踏足互联网、引入互联网技术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事件缩影。

事实上,不止河南中牟一地。安徽、山东等产粮大省今年都已开始在农业场景中大量应用该技术,但网商银行与村镇银行的合作却尚属首次。而这一“陆空联合”的合作模式或将为大量村镇银行的技术进阶提供重要的可复制样本。

生存境遇进退维谷

诞生于2007年的村镇银行,曾经承载了监管突破金融下沉难题的重大期待。在顶层设计的框架中,通过引入民营资本和外资作为村镇银行的股东,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试水金融开放,也可以将其作为鲶鱼盘活农村金融难以盘活的僵局。

在政策的引导推动之下,村镇银行很快便迎来了迎来了数量上的大爆发,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竞相参与,巅峰之时一些国有大行参与设立的村镇银行甚至能达到数十家。与此同时,由于银行牌照的长期稀缺,吸引了大量民营资本和外资的入局,从2007年中国金融版图上出现首家村镇银行到2020年6月30日,十数年的时间里,1633家村镇银行在全国遍地开花(数据来自银保监会官网),构成了长尾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十数年过去,三农贷款的议题依然没能形成有效突破。大多数村镇银行的发展不但没有达到监管预期,反而走到了进退维谷的生存境地。

违规经营频发、资产质量下行加之经年努力依然难挽颓势,各种因素叠加下,2017年以来,村镇银行迎来了“打包出售潮”,外资行和国有银行开始全面撤出村镇银行的经营。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股权治理混乱、民营资本通过入股将村镇银行当做钱袋的违规事件并不少见,但在更大的经营样本中,村镇银行的核心问题仍在于服务能力的瓶颈。

受区域经营的限制,村镇银行只能扎根区域三农场景,由于经营比较分散,导致了规模小、业务转化难的现实困境,加之数字化程度低,形成了低收益、高风险、高成本的怪圈。因此,大多数村镇银行难以服务急需资金的低收入农民发放贷款,只能将目光放在贷款金额比较大的小企业主或者出口企业上。

以中牟郑银村镇银行为例,从其披露的业务结构来看,2009年由郑州银行发起成立的中牟郑银村镇银行,,中牟村镇银行在全县境内有32家支行、社区智能网点和60多个村级普惠服务点,是最早实现县域乡镇网点全覆盖的。但其经营性贷款业务的服务对象依然很难渗透到个体工商户和农户。

中牟郑银村镇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其经营性贷款业务的服务对象主要为当地小微企业,个体商户和农户,此前往往无抵押无担保,存在借款周期短、金额小、风险高等特征。受限于传统线下审核的风控模式,客户经理接触到的很多农户虽然有需求,但无法凭借自身信用获得贷款。

中牟郑银村镇银行绝非个例。事实上,服务意愿与服务能力之间的鸿沟一直是村镇银行们实际经营过程中的真实痛点。眼下,大多数村镇银行仍在照搬商业银行模式经营业务,呈现出与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等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业务别无二致,但近年来,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银行业竞争更加内卷,也进一步挤压了村镇银行的生存空间。

村镇银行的突围尝试

尽管存在种种问题,村镇银行远非穷途末路。

从眼下的市场环境来看,三农的金融覆盖并不乐观,大量市场空白依旧存在,农村金融攻坚战远未结束。在农村这样的熟人社会,相较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村镇银行往往倾注了大量时间深入经营,下沉能力优越的多,具有技术难以替代的信任感。村镇银行下沉村镇的业务员对村民知根知底,哪些人家种什么农作物,长势如何,有没有受灾,有什么样的金融需求又存在什么样的风险隐患,一清二楚,而这些数据是目前为止大数据很难渗透的领域。若坚守“支农支小”、“做散做小”,村镇银行就有充分攫取自身差异化优势的可能。

让听得到炮声的人指挥战斗仍是这场农村金融攻坚战的重要核心。

而相较于十年前,农村金融的落地环境也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智能化移动端的普及和用户习惯的建立为农村金融的数字化突破奠定了基本条件。借力靠谱的技术合作方成为村镇银行实现数字化进阶的最佳路径。

相较于村镇银行的线下优势,网商银行的优势是空中作业。网商银行在此前服务小微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并沉淀出了经典的“310”微贷模式,即3分钟申贷、1秒钟放款、全程0人工介入的全流程线上贷款模式,使得客户通过电脑和手机端就能7*24小时获得金融服务,但在农村金融业务线下特性使得网商银行在用户触达上并不具备优势。这一“线下+线上”的融合模式为村镇银行的经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可复制样本。

网商银行通过卫星遥感信贷技术为农户授信提额,农户在手机贷款页面进行圈地,确认自己的地块后,网商银行通过卫星图像识别地块的农作物面积、作物类型,并通过风控模型预估产量和价值,农户通过手机扫码查看授信资格及额度,操作便捷、时效性强,以往需要专业客户经理至少1天才能完成的审核、放贷过程缩短到了分钟级,由基层业务员略加引导就可以自行操作。

“过去十年,我们的授信用户是4万,但最近这一个月,因为引入互联网高科技技术,授信用户增加了5万,新增授信用户大幅增加”,中牟郑银村镇银行三农业务负责人田乐伟介绍说,“其中有9成新客户,从没在我行获得过经营性贷款。以往对农民个人业务授信中,20个申请的农户里能有1个有授信就很不错了,现在10个里就能有3、4个,农户的贷款可得率突破了天花板,有效地扩大了普惠金融的覆盖面。”

中牟郑银村镇银行的这次吃螃蟹行为,也备受业内同行关注。河南多家村镇银行纷纷来中牟调研,希望复制和网商银行的合作模式。

当然,这一模式所面临的挑战也依旧艰巨。不同村镇银行的发展基础大相径庭,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可复制性,这一模式能否从一条缝变成一扇门再到一条路则仍需等待市场的考验。

村镇银行受制于地域发展的要求,当地的村镇经济发展水平严重制约村镇银行的发展,无论是资金短吸储还是资产端放贷,整体来看,很难依靠科技能力实现质变。而于此同时,不同村镇银行的认知存在巨大差异,相较而言,一些大行背景的村镇银行,科技建设的基础更优,及对于寻找技术合作伙伴的意愿也就更强。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