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的下一个阶段是物联网金融?
2014/5/21 9:03:51

  互联网产业的本质是一个汇聚人气卖东西的平台。如果互联网产业不能升级成为“移动互联网产业或移动物联网产业”,它就有可能因为使用习惯的改变而减少受众。一旦受众流失,互联网金融还有什么生命力呢?

  为什么互联网金融只有三到五年的寿命?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互联网金融其实只是一个销售通路和服务通路”的结合体。或许很多做金融的人不认同,但是我们不可否认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产业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看法差别是很大的。不信?笔者这就来分析给大家看。

  通路与平台之争

  传统金融看互联网就是一个通路,但是互联网看自己则是一个平台。

  传统金融的看法:

  传统金融之基金与保险公司的代销通路有银行通路、机构通路与直销通路,但是互联网金融的产生让这些公司多了一个销售通路,也让这些产业开始思考如何利用这个新通路创造新的蓝海而不被传统通路制约(国内基金公司90%的销售份额来自于银行通路)。

  而传统银行其实早就进入了互联网金融的世界,只是传统银行的角度只是把互联网金融当作服务客户的一个平台,如网银。其实,网银本身不就是互联网金融的一个工具吗?只是会用银行网银的人大多数都是银行的既有客户,而且多数客户只是用于查询、汇款等,只有部分现金资产大于五万以上的客户有可能产生被动性购买商品(理财经理提醒或销售)。

  互联网产业的看法:

  我就是一个平台,我这个平台放什么就可以卖什么,所以我可以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汽车、互联网杜雷斯、互联网机票、互联网美食等,当互联网产业决定要卖什么类型的商品时,互联网产业所要思考的问题就只剩下要自己做还是代理该类型的商品去卖而已(淘宝的余额宝最早是代理,后来并购天弘自己做)。

  客户的差异

  传统金融的客户多为现金资产大于五万的客户,而互联网产业的客户多为屌丝。

  传统金融的看法导致互联网金融的产生:

  传统银行的理财服务绝大多数所针对的对象都是一定资产以上的客户,而且通常是五万以上(银行理财多为五万起,且多数银行的金卡客户以五万作为门坎,如招商银行)。

  对银行来说,五万元资产以下的客户到银行办理业务反而是种负担。而五万以下的客户来银行办理存款汇款的比例大于五万以上的客户(尤其是退休人士来刷本子的更多),所以银行就会用大堂经理来做分流,希望客户去使用网银或是自动柜员机,在分流的过程中也把五万以下想理财的年经屌丝给分流出去。

  这些年经屌丝在缺乏理财信息与通路时,就只好求助于网络,而身为网络商城的巨头淘宝就此嗅到了商机,代销了货币基金,目标就针对喜欢网络购物的买家,从而创造了互联网金融的神话。

  体验的差距

  银行重视赚钱,而互联网产业重视客户体验。

  国内的银行业对于高获利已经习以为常,再加上牌照的垄断经营,所以给大众的印象就是你进银行后的“每一项服务几乎都要收费”,或是“和你交换条件后才给你相应的服务”。

  而互联网产业则把客户体验放在首位,不在乎开头赚不赚钱,只在乎可以迅速拥有多少人气与客户,以及迅速创造在该通路的影响力,因为互联网的残酷是“在每个通路永远只记住前三名”,比如搜索引擎除了GOOGLS、百度、搜狗外,大家已经记不住其他名字了,再比如微博,你可以说出前五名有哪些吗?所以互联网只求快速累积人气、用户与影响力,然后再想赚钱的事情,因为当你拥有人气、用户与影响力之后,你就是放什么卖什么的通路了。

  下一棒是物联网金融

  要分析互联网金融的前途,笔者个人认为还是要回归互联网产业与金融产业的本质来看。

  传统金融的本质不外乎存汇款、贷款、理财与其他特殊业务的金融工具(如私行业务、国际贸易与投行等),而传统金融最大的优势则是占据了市场上绝大多数的金融资产,并且是一切账户的拥有者--光是账户的拥有者这点,淘宝是无法撼动的(钱汇入淘宝仍需放在淘宝的银行账户里面),除非淘宝未来自己有银行才有可能跳脱这个限制,当然马云已经在申请民营银行了。

  所以就传统金融所控制的“金钱的沉淀、创造、流动、投融资”等,很多都是互联网产业无法做到的。

  而互联网产业的本质说白了就是一个汇聚人气卖东西的平台,让所有客户免费使用都有可能,而这点传统金融产业很难做到。但是未来马云如果取得银行牌照,有没有可能颠覆现状,这就很难说了。

  产业本质是不变的,而传统的互联网产业也是需要升级的,如果现在的互联网产业没有配合时代的进步而去升级成为“移动互联网产业或移动物联网产业”,它就有可能因为使用习惯的改变而减少受众,而互联网产业最大的价值就是受众。一旦受众流失,互联网金融还有什么生命力呢?

  这里大家可能质疑,为何传统互联网必定会被移动互联网或是移动物联网所取代?举几个最常见的例子,上班时,大公司通常会封住外网,所以只能用手机上网找东西坐车时,怕无聊也只能刷手机到家后,看平板计算机上的电影(平板代表着移动物联网)……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可以没有台式计算机,但是不可以没有智能型手机与平板计算机,移动社交软件早已改变了众多人的生活习惯。

  除了生活习惯的改变,手机厂家的竞争也助推了移动互联的趋势。根据“互联网女皇”、美国KPCB风险投资公司互联网分析师玛丽o米克尔最新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智能型手机的用户数量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使用智能型手机最多的国家(用户数3.54亿)。而且由于市场竞争,智能型手机的价格越来越便宜,也造就更多人去使用智能型手机。

  再者苹果与安卓手机的APP下载颠覆了传统对手机的使用,又加上社交软件的移动化填补了生活中的众多破碎时间,也加速了传统互联网产业的移动化。

  互联网的移动化也就是新的互联网革命,随后到来的必是物联网时代。物联网的兴起将让互联网沦为“内容提供商与客户端”之间的通道,这个通道的选择权掌握在客户端或使用者的手中。

  既然物联网金融会是下一个趋势,那物联网金融又包括哪些呢?狭义上来说,即移动客户端与平板客户端。而从广义来说,万物皆可联网,比如谷哥眼镜,苹果手表……

  当万物联网的时代来临后,谁掌握最多的客户端与消费者喜好的商品接口,谁就掌握着新的金融入口。这也正是互联网金融“短命”的原因,因为下一棒注定要交到物联网金融与万物联网金融手中。

  “双十一”的启示

  去年“双十一”淘宝“移动端”的战绩如下:

  ·2013年淘宝“双十一”的总交易额高达350.19亿,而其中53.5亿来自手机淘宝

  ·2013年“双十一”手机淘宝的53.5 亿,是2012年的5.6 倍(9.6 亿),而手机淘宝单日成交的笔数达3590 万笔,交易笔数占比整体的21%;

  ·2013年11月11日全天,支付宝实现手机支付笔数4518万笔,占支付宝整体交易笔数的24.03%,支付宝手机支付额突破113亿,这是目前全球移动支付的最高纪录。

  用淘宝的案例来看,金融的本质如果不变,只把互联网当作一个通路来看待,我相信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或是移动物联网的时代”来临后,银行就会和现在的基金公司与保险公司一样,成为供货商而丧失了通路商的优势(网络上的通路),而到时互联网金融就会消失,进而产生“移动互联网金融的时代或是移动物联网金融的时代”。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