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20年上半年银行金融科技战略与布局
2020/9/17 14:14:25

在不确定性的世界强悍地活着,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2020年初,一场新冠疫情冲击了传统银行业,倒逼银行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当获客、营销、服务、审批、风控突破了“柜面思维”,当人脸识别、声纹识别、电子签字突破了面签的障碍,当传统银行变成“手机银行”“微信银行”,银行金融科技的发展迎来了历史机遇。

“抗疫”战争持续了大半年,市场对银行“零接触式”金融服务打几分?各大行在金融科技上做了哪些布局?金融城通过复盘中报进行了全方位的呈现。

36家上市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的功守之道

2020年,金融科技依旧是金融圈的热词。从36家上市银行(包括6家国有行,9家股份制银行,21家区域性商业银行)中报可看出,各行提及“金融科技”频次较以往有明显的提升。很多银行专门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子部门,以支持金融科技发展,不难看出他们对金融科技的重视程度。

如表所示,经过一疫,很多银行的金融科技战略制定越来越明晰,组织架构、基础平台建设亦进行了重大调整。

去年8月份,央行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明确提出未来三年金融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工行、建行、农行、交行、招行、民生银行等纷纷制定金融科技发展规划。步入2020年上半年,依托发展规划的布局,这些银行的新技术应用迎来爆发期。

国有大行中,“宇宙大行”工行制定了《中国公司银行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3年)》,面前已初步构建GBC三端联动的闭环营销服务体系,推进了智慧银行生态系统ECOS建设,并且持续开展大数据服务云平台2.0建设。据公开数据,2019年工行金融科技投入163.74亿元,占营业收入2.2%;科技人员数量达3.48万人,占全行员工的7.8%。

国有大行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大笔投入和探索,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股份制银行的发展势头亦很强劲,尤其在零售AI化上。

“零售之王”招行坚持“一体两翼”战略定位,赋能数字化转型,以“北极星”指标MAU(APP月活)为指引,重塑零售金融数字化体系。MAU是招行的一面镜子,代表着用户的粘性和未来收入利润增长潜力。中报显示,上半年,“招商银行”和“掌上生活”两大App的MAU在疫情冲击下仍保持较强韧性,达9891.50万户。

相较于国有行的稳健,股份制银行的强劲,区域性银行的金融科技发展则参差不齐。有的银行对金融科技定位不够清晰,缺乏长期部署和对创新的重视。部分银行则浮于表面,甚至混淆金融科技与信息科技的概念。也有中小银行战略布局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比如南京银行。

南京银行以“开放银行”和“数字化转型”为战略,全面推进金融科技建设工作,其中直销银行“你好银行”创新应用了OCR、人脸识别、远程视频客服等金融科技。截至2020年6月,南京银行开放银行“鑫云+”交易平台累计获客2,622万户,累计投放贷款3,325亿元,对接各类平台近100家。

除了中报成绩,银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对抗疫的贡献亦是可圈可点。

疫情初期,各行上线的抗疫专属服务满足了个人和企业用户“零接触”服务需求。复工复产阶段,各种创新技术的应用助力了经济恢复运行。比如,浙商银行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造应收款链平台,将企业沉淀的应收账款改造成为高效、安全的区块链应收款加以盘活,实现了对企业、尤其中小企业的线上资金“供血”。

千亿资金或进场

银行金融科技的厮杀场已硝烟弥漫,金融科技投入和人才建设体现了各行制造“弹药”的能力。

2019年全国性银行金融科技总投入超过千亿元,今年的“马力”如何?已公布的中报数据中,仅有几家上市银行披露了针对金融科技/信息科技的资金投入及人员配置情况。

中报显示,邮储银行上半年信息科技投入51.64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3.53%。招行上半年信息科技投入39.22亿元,同比增长7.95%,占公司营业收入的2.86%。民生银行上半年信息科技项目投入19.01亿元。

真金白银的投入之外,各家银行都在着力加强金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至6月末,建行科技类人员数量为10940人,占集团人数的2.98%。建行称,公司将加强智慧安全运营平台建设,新增安全服务96个,优化安全服务39个。增强人工智能平台服务能力,改进图像识别、视频识别、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等111个人工智能模型,并应用于多项业务领域。

邮储银行表示将加快科技队伍建设,制定2020年信息科技人才工程实施方案,开展常态化招聘,总行信息科技队伍较上年末增长20.35%。

股份制行中,民生银行上半年公司及民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科技人员数量2419人。浙商银行持续增加金融科技投入,科技人员(含外包)达1700余人。

未来,在科技投入、人才建设、激励机制上的建设,将进一步拉大各大银行金融科技实力的差距,围绕人才的争夺将愈发激烈。各大行将面临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稀缺、机制磨合带来的人才流失等问题。

12家金融科技子公司集结

金融科技子公司是银行发展金融科技的另一大阵地。7月28日,农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8月25日,交行成立交银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6亿元。

至此,12家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集齐,他们成立时间大多在2017-2019年间,注册资本从几亿元到十几亿元不等。其中最大的是建行旗下的建信金科。

建信金科成立两年半来,在全国下辖多个事业群和直属中心,员工规模近5000人。截止2020年中报,建信金科实现收入12.66亿元,净亏损1.75亿元,规模仍在不断增长。

其他银行亦有披露金融科技子公司上半年运营情况的。兴业数金被兴业银行视为公司科技内核与创新孵化器,2020年上半年累计签约383家中小金融机构,累计上线实施228家。

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逐渐在金融科技服务市场上崭露头角,但存在组织灵敏度不够、场景渗透度达不到BATJ水平、人才稀缺、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

未来,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抓住金融科技发展机会,以“对内创新平衡、对外合作共赢、对上拥抱监管、对下技术输出”的模式开启金融科技时代颠覆式创新。

银行突破数字化转型困境的几个思考

疫情按下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加速键后,越来越多的银行加入金融科技PK的赛道。从中报我们可窥见,这场马拉松比赛中银行之间的差距正不断拉大:国有大行如工行一马当先,轻盈敏捷如招行努力创新,落后如中小银行找不到突破点。

银行发展金融科技进行数字化转型会经历来自内外部的各种挑战,加上自身禀赋不一样,我们很难找到统一、标准、放诸四海皆准的方式去克服这些挑战,没有一种模式适用于所有的银行。如何突破数字化转型困境、找到个性化的发展路径,是我们复盘银行中报引发的思考。

今年以来,金融城多次组织了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相关活动,比如标杆银行参访、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等。我们看到了很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困惑,也受到了很多启发。

1、银行数字化转型不是喊口号,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传统银行面临着机制体制和惯性思维的约束,做大做强的思想根深蒂固,很难做创新。科技是唯一可以颠覆银行商业模式的力量,它将改变商业银行传统的思维,商业逻辑和行为模式。

所以说,数字化转型是银行的大战略,关系到银行的上上下下,需要全行的重视,特别是银行一把手的重视。高层如何做好顶层设计形成高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是银行最需要思考的。

2、战略决定架构,构建能支持转型且不断发展的组织架构很关键。数字化转型必然会带来一些特定的组织,只有构建合理的架构,才能更快、更有效的推动转型。如何建立敏捷性组织从而带动整个银行的系统化运行,是非常关键的。

中报显示,不少银行正在做这方面的调整。2020年上半年,交行推动了金融科技智能架构改革,3月底将信息技术架构调整为“一部、四中心、一公司、一研究院”,各机构权责划分更加清晰。北京银行成立数字金融部,统筹推动线上业务发展。

3、人才是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的“血液”。银行中报反复出现一个主题,人才。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缺乏股权激励,如何从BATJ等挖到人才?如何让人才充分发展做有价值的工作?怎样的环境能留住人才?这些都是银行需要关心的。

关于人才问题,新金融联盟学术顾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张承惠曾多次表示,未来的银行家可能是一个科技专家,要让科技进入决策层,首先决策层要懂科学,其次让科技人员进入董事会。

4、开放融合时代,通过内外合作能助力银行建设大数据和AI能力。金融科技时代,技术是关键,数据是核心。除了行内的数据治理和应用,对外合作尤为重要。

一方面,银行间合作打通数据能够大力推动银行联合风控、联合贷款、聚合支付等业务的开展。

另一方面,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科技进行优势互补。科技公司有很强的互联网基因,可以帮助银行突破思维定势。除了流量的引入和生态的搭建外,还可以在数据共享、模型建设、平台搭建、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合作。

5、“将业务需求转化为科技语言”是银行需要学习的一门艺术。战略定位之于银行做数字化转型很关键,而从实践层面精耕细作亦是各家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点。

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勇气也需要一定的试错空间。技术的价值需要具体业务的呈现,如何深入了解技术,并将其应用于相匹配的业务,减少试错成本是很多银行在实践和探索中需要学习的。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