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王浩:支付产业各方要在红线上保持一致,公平竞争
移动支付网 2021/9/26 18:26:13

9月24日消息,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王浩在第十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上分享了国有商业银行如何推动支付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实践。

王浩表示,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居主导地位,国有商业银行更是资金支付的主渠道,防范金融风险的主战场,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金融业双向开放的主窗口,要在支付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头雁效应。

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8%,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数字金融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支付则是数字金融的先行者。支付可以从多个方面提升服务能力,发挥支付联结力,培育产业升级澎湃动能。

随着消费互联网红利消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带来显著的社会溢出效应,推动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快速升级。产业互联网的核心是工业互联网,通过云平台,把生产线和供应商、产品和客户紧密连接起来,使企业从单点竞争转向产业链的竞争,从生产主导转向消费驱动,形成消费个性化主导、生产智能化运作、产业协同化发展的新模式。

商业银行在B端支付不仅要唱主角,更要作创新探路者,提升支付差异化价值创造能力,在资源整合、需求实现及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支付纽带作用,衔接消费需求与生产过程,联结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强化企业级、生态级客户服务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运营能力,从追赶匹配支付需求到主动引领支付供给,成为产业跃迁升级的赋能者。

王浩认为,支付数字化将促进金融普惠化,要求商业银行下沉支付重心:一是降低支付交易成本,主动让利,惠企惠民;二是挖掘支付大数据,以“数据决策”弥补“经验决策”不足,比如,建设银行推出一系列“结算贷”“交易快贷”等支付信贷类产品,精准滴灌小微企业;三是拓展支付覆盖面,弥合“数字鸿沟”,助力共同富裕。

在支付科技方面,王浩表示需要树立科技伦理价值导向。他认为前沿科技与支付服务叠加融合,极大提高了支付延展性,驱动支付走向无感和泛在,实现供给与需求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但也必须正视科技创新对支付安全的挑战,如生物识别技术应用提升了支付便利性,但也出现了“隔空盗刷”等资金风险问题;支付大数据通过用户画像实现精准营销,但也出现了“大数据杀熟”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

“有边界的创新才是负责任的创新,有底线的科技应用才能带来社会福利的增进。商业银行要抵制科技滥用,把握支付体验与安全合规的关系,坚持支付创新趋利避害导向,实现商业原则、社会道德和科技伦理的平衡。” 王浩如是说。

谈及数据治理方面,王浩表示,每天产生数以亿计的信息数据,是典型的数据密集型产业,支付数据及交易行为的风险管控能力将决定行业发展天花板。商业银行要持续加强支付数据治理,把握好数据应用与数据安全的平衡。

据介绍,建设银行将支付风险的管理手段嵌入到客户服务的全生命周期,把支付安全的底线思维渗透至支付创新的各流程环节,实现风险管理的精确性、穿透性、前瞻性。

一是完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事前防范、事中监控、事后处置三位一体的全程管控体系,实现7×24小时全天候网络金融交易风险监控,近年来累计拦截欺诈风险事件数十万件,避免客户资金损失数十亿元;

二是加强数据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分布式技术架构应用,实现支付结算类基础设施自主可控;

三是强化数据统筹运用,拓宽数据采集范围,推动数据整合共享,与公安部合作研发反赌反诈高精数据模型,持续降低涉案账户数量。

最后,对于支付产业高质量发展,王浩也提出了几点建议。

首先是强化自律,持续营造支付良好的竞争环境。支付的本质是客户资金的转移,在便利客户的同时,必须要保证客户的资金安全。商业银行、支付机构、清算机构都要坚持“支付为民”的初心,回归本源,在底线和红线上保持一致,在保障资金安全、信息安全上采取相同的策略规则,形成各归其位、各展所长的公平竞争环境。

其次是规则先行,努力夯实支付创新的坚实基础。针对移动支付、刷脸支付、跨境支付、物联支付等支付创新,建议制定统一、规范的行业标准,主动参与国际支付标准建设,及时修订完善法律法规,夯实法治根基,引领支付创新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

最后是合作共赢,积极拓展跨境人民币支付生态圈。CIPS系统作为国家级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已成为人民币跨境支付的主渠道。跨境人民币支付清算机构、直接参与者和间接参与者,应各司其职、各守其位,发挥各自优势,持续扩大跨境人民币支付朋友圈,在市场培育阶段,战略性降低跨境人民币支付参与成本,引导跨境电商等贸易新业态市场主体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推动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计价货币和结算货币,进一步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和支付规模,助力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