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威富通20亿元并购案即将闯关 历时半年迎证监会大考
2017/4/24 16:08:15

经过半年多的等待,华峰超纤筹划中的重大资产重组再向前迈进一步。4月21日,证监会网站公布了并购重组委2017年第20次工作会议公告,华峰超纤发行股份购买深圳威富通科技有限公司事项名列其中,即将迎来大考。

华峰超纤去年12月12日晚间公告,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威富通100%股权,交易整体作价20.5亿元,其中,以发行股份方式支付17.59亿元,占交易对价的85.8%。同时,拟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总额不超过5.7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用于支付本次交易的现金对价以及标的公司项目。

华峰超纤去年9月30日第一次披露了收购方案,宣布以18亿元全资收购威富通,其中现金将近3亿元,其余为股票。

公告显示,威富通为移动支付领域的技术服务提供商及增值业务服务商,处于第三方移动支付产业链。威富通同时属于SaaS模式软件服务行业,通过其自主研发的移动支付云平台软件系统为银行、第三方移动支付公司、终端商户等提供移动支付解决方案。

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将以双主业发展,在原有主营业务外,向移动支付软件服务业务拓展。

资料显示,根据移动支付交易闭环中的数据流和资金流的不同,威富通的服务模式可分为受理机构模式和银行模式。 在受理机构模式下,资金的清分由第三方支付公司负责。用户使用微信支付、支付宝等移动支付软件向商户发起付款后,第三方支付公司按照每笔交易金额的一定比例向商户收取手续费,随后将剩余交易金额清分给商户,交易完成后再按照交易金额的一定比例作为技术服务费支付给威富通。

按照威富通的划分,除了受理机构模式外,另外一种是银行模式。

在银行模式下,威富通具体的采购内容根据商户来源的不同分为以下两种: 如果银行模式下的商户资源是由威富通拓展,商户将与威富通签订技术服务协议约定服务内容和技术服务费费率,由威富通向商户提供移动支付接入、数据传输、交易系统安装维护、资金清分等打包服务。打包服务中的移动支付通道、资金清分等服务实际为威富通向银行采购的服务功能,所采购服务相应费用将按照威富通与银行签定的合作协议相应条款确定。在此情况下,威富通按照总额法确认收取商户的技术服务费收入并将所采购的银行服务相应费用计入主营业务成本。如果威富通签约的商户是由其合作渠道商拓展的,威富通还需将采购的商户开拓服务费用计入主营业务成本。

如果银行模式下的商户资源是由银行拓展的,威富通则只与银行存在合作协议关系,而不与银行掌握的商户签订任何协议。在此种情形下,威富通只负责为银行及其商户提供移动支付技术服务。银行根据与威富通签订的合作协议中约定的费率向威富通支付技术服务费,威富通按照净额法确认技术服务费收入,在这种模式下威富通不存在直接采购内容,无主营业务成本。

除了这个分润模式收入之外,威富通还有另外三个主要业务:

1)软件技术开发服务 (威富通通过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为其他有需求的公司进行软件开发并收取相应的服务费用);

2)流量充值业务 (威富通作为货源供应商在腾讯充值平台为用户提供手机流量充值服务);

3)终端设备(POS机、扫码枪等)销售业务。

华峰超纤在公告中声明,标的公司威富通在主营业务发展初期也涉及了不合规的二清业务模式,但9月底已停止所有的二清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威富通在2015年9月微信支付全国合作伙伴大会上获得处理交易金额第一名、处理交易笔数第一名大奖。通过威富通所开发系统接入以上合作第三方支付公司支付接口的商户已经超过 270,000 家,日处理移动支付交易金额超过 10 亿元,行业覆盖了包括零售连锁、校园、交通客运、政府民生、餐饮娱乐等行业。

据了解,移动支付仍处于爆发阶段,二维码支付获得认可,目前微信和支付宝合计约170 万商户数仅占POS机商户数的8%,线下市场普及空间巨大。中金公司研报指出,根据威富通当前交易额增速和2017年市场拓展计划,预计威富通的净利润将大概率超出业绩承诺,同时,威富通将加速在行业应用和金融增值服务上的拓展进度,以反向巩固支付业务的商户和银行资源。

同时,兴业研究报告指出,威富通作为“卖铲子的人”,受益于国内移动支付掘金潮。移动支付的盛行吸引银行、商户、支付公司等各方积极参与其中,但这些参与方有各自的能力认知或企业基因上的短板,威富通的出现弥补了各方的缺陷。“卖铲子的人”未来将挖掘更多的用户需求与业务模式,将有望屹立掘金潮头。

倘若能成功闯关,未来两年,华峰超纤在将标的公司纳入公司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将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业务平台的优势、发挥相互之间的协同效应。借助威富通优势资源,开拓B2C业务在当前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消费者对产品的定制化需求将大幅提升。公司将以本次交易为契机,借助威富通的团队优势、技术积累、客户资源及互联网思维等,逐步从百亿级超纤皮革市场向万亿级皮革制品市场进军。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